聚焦新區 | 2023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挺進深海,筑夢藍色糧倉
新區踐行大食物觀,打造現代漁業“西海岸樣板”,讓萬頃碧波變良田
挺進深海,筑夢藍色糧倉
“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習近平總書記對“藍色糧倉”的關注,凸顯出大食物觀視域下,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性。
靠海吃“漁”,資源使然。海洋自古以來就是我們重要的食物資源寶庫,聯合國“海洋十年”提出“物產豐盈的海洋”愿景,即海洋能夠為可持續糧食供應和可持續海洋經濟提供支持。作為沿海城市,漁業歷來是西海岸新區的優勢。近年來,新區放牧深遠海,創建首個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推動海洋漁業向深遠海養殖、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發展,爭做踐行“大食物觀”的領跑者。
而今,黃海之濱萬頃碧波變良田,“藍色糧倉”越建越豐實,“海洋牧歌”越唱越響亮。
▲今年“深藍1號”再獲豐收。
>>零的突破<<
國產三文魚“游”上餐桌
大海,遼闊無垠,孕育萬物。
在新區離岸120海里的黃海海域,海平面20米以下,有一片與山東省面積相當的冷水團。總面積553.6平方公里的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就在這片海域。
今年4月,試驗區內全球第一座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成功收魚,共收獲大西洋鮭3000尾左右。2021年、2022年,試驗區內相繼實現全球首次虹鱒、大西洋鮭低緯度深海規模化養殖,以及養殖作業常態化、品種多樣化。此次收魚,是首次成功度夏后的再次豐收,證明了我國深遠海三文魚全周期養殖的可行性。
今年3月,試驗區內成功開展了活魚轉運實驗,僅用12小時三文魚便可端上青島百姓餐桌,依托冷鏈網絡,36小時“游”到全國百姓家,一改我國三文魚依賴進口、動輒四五天時間跨度的局面。
從作業常態化、品種多樣化到全周期養殖,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正在進一步打通產業鏈條。下一步,將在孵化、培育、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再提升、再突破,建立陸海接力集群式發展新模式。
“此次‘深藍1號’獲得豐收,標志著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由試驗階段邁入生產階段。未來,我們將持續拓展海水養殖發展空間,打造百億級深遠海綠色養殖產業集群,促進水產養殖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副區長趙英民告訴記者。
近年來,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的養殖試驗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次低緯度遠海養殖三文魚獲得技術成功,打破了三文魚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了國產海水三文魚養殖“零”的突破;成品三文魚走上國民餐桌,品質達到歐盟出口標準;全國率先開啟深遠海資源開發利用新模式,為深遠海養殖發展提供經驗樣板……
而今,試驗區著眼于項目園區化、產業集群化,正重點突破三文魚苗種繁育技術國產化、國產多聯疫苗的集成整合,依托現代化深遠海養殖等關鍵技術,以陸上、近海、遠海接力養殖為基礎,打造“陸基產業園區+深遠海產業園區”陸海接力集群式發展新模式。其中,深遠海產業園區擬打造依托大型養殖裝備平臺的“1+N”養殖新模式,即“中央綜合管理平臺+多個分布式網箱”模式,陸基產業園區擬建設苗種培育、精深加工、科技研發等三大產業園區。
目前,“深藍1號”實現養殖規模化、品種多樣化、收魚常態化,累計捕收三文魚等19.3萬尾、800噸,“深藍2號”15萬立方水體網箱啟動建設。預計到2025年,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建造海上中央綜合管理平臺,建成一批大型深水智能網箱,實現海上規模化養殖。
>>國民共進<<
攜手探索深遠海綠色養殖
實現“0的突破”有多難?從“深藍1號”的誕生或許能夠感知一二。
“深藍1號”周長180米、高75米,其中網箱高度30米,養殖水體約5萬立方米,設計年養魚產量1500噸,可以同時養殖30萬尾三文魚,為世界最大的全潛式深海養殖裝備。早在2014年,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就攜手中國海洋大學董雙林專家團隊開啟了養殖和裝備制造的雙重探索。
然而,在低緯度海域,利用底層冷水團養殖三文魚屬于全球技術難題,跨出的每一小步,都步履維艱。
2018年6月,“深藍1號”下水啟用。然而不到半年時間,就因設計建造缺陷問題,導致網箱網衣出現破裂,眼看就要成魚收獲的近30萬尾三文魚頃刻逃逸,不僅為企業帶來了損失,也推遲了三文魚上市計劃。最終企業決定起浮回港,將“深藍1號”進行修復改造。
2019年7月,“深藍1號”修復改造完成,成功復裝;再次投入新一批10.5萬尾三文魚魚苗,進入規模化養殖階段。在“深藍1號”和養殖工船改造、陸基養殖場建設等方面進行持續探索之時,作為民營企業的萬澤豐資金告急。
在企業完成路徑技術探索,需大規模推廣發展的關鍵時刻,西海岸新區通過混改成立國企控股公司,搭建合作新平臺,及時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
在前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2020年8月,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批復同意建設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這一項目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試驗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山東海洋集團全面挺進深遠海開發,為試驗區開發建設注入了澎湃動力。2021年2月24日,新區與山東海洋集團、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就共建試驗區項目簽署合作框架協議;5月17日,山東海洋集團全資設立山東深遠海發展有限公司;6月底,山東深遠海發展有限公司、山東萬澤豐集團、青島海洋投資集團三方共同設立合資公司,成為試驗區開發建設的運營管理主體,進一步加快推進試驗區開發建設。
“試驗區開發建設的大幕已經拉開,強強聯合、國民共進的新格局已經形成,必將加快深遠海開發建設的步伐。”趙英民說。
>>雙向發力<<
打造現代漁業“西海岸樣板”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離開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登上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吸魚、預冷、分揀、冰鮮等工序有序運行,僅需45分鐘,即可將起捕的大黃魚裝箱運出……2022年5月以來,“國信1號”船載艙養的大黃魚陸續起魚上市。一年來,“國信1號”歷經舟山、威海等錨地作業養殖,累計航程近7000海里,首期試產深遠海高品質大黃魚1200余噸。“國信1號”創新了海洋漁業生產方式,打造了一座移動的“海上牧場”,標志我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產業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今年5月,國信養殖工船新一代標準化船型——“國信2-1號”“國信2-2號”15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建造簽約。
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的“芯片”,也可以看作現代漁業產業鏈的“前端”。
陸域研發培育基地307畝、巖礁池保種試馴基地101畝、海域生態養殖基地11625畝……位于瑯琊鎮的中國北方海洋種業繁育中心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項目計劃總投資15億元,引進6個海洋育種項目。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北方最大的海洋種業繁育中心,為實現種業振興、打造“藍色糧倉”提供支撐。目前,項目已吸引7家科研院所與各海洋苗種培育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前端”發力的同時,新區還聚力做強現代漁業的“后端”,雙向同頻共振。
目前,總投資330億元的中國北方(青島)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項目正在加快推進。該項目一期冷庫(庫容15萬噸)和二期冷庫(庫容10萬噸)均已投入使用,三期冷庫(庫容20萬噸)預計今年建成。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匯集全球水產品、肉類等冷凍食品,成為東北亞最大的交易、集散、中轉和倉儲中心。項目達產后,將聯動精深加工、漁船修造等產業鏈,提升青島漁業國際競爭力,成為半島乃至全國海洋漁業經濟的新引擎。
踐行大食物觀,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新區漁業“國字號”項目麇集,覆蓋全產業鏈,漁業發展空間大幅拓展,現代漁業的“西海岸樣板”愈發芳容明艷。未來,新區將繼續大力發展海洋種業,加快探索發展近、遠海養殖新模式,“耕海牧漁”的新時代徐徐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