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十年 | 逐夢沃野繪新景,和美鄉村入畫來
▲楊家山里示范片區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大場鎮土地托管水平提高,有利于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經營
▲大村鎮食用菌產業園樓宇工廠化基地里雪蓮菇豐收
從2014年獲批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多項試點任務,到2021年率先建成110平方公里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西海岸新區始終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勇向前。
全區65個貧困、薄弱村全面脫貧;相繼榮獲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榮譽稱號;國際農機展覽會連續舉辦,鄉村振興齊魯論壇和印跡鄉村創意設計大賽火熱舉行……十年來,新區鄉村振興工作交出亮眼“成績單”。
然而,新區并未止步于此。通過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新區精心打造了13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并在張家樓示范片區探索建立“共富指數”,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域鄉村振興,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張家樓示范片區也成功獲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
一個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已成為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前沿陣地。西海岸新區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砥礪前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西海岸新區深知,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產業的繁榮興旺。為此,新區創造性地打造了產業三級聯動模式,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構建起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區級層面,構建起五大城鄉融合發展組團,373家農業產業園加速升級,形成果品、肉兔等3條十億級特色產業鏈;全國首個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產能持續爬坡,國家級海洋牧場達16處、占全國的1/10;6家企業入選2023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65家。
鎮級層面,引領構建“一區多園”發展新格局,12個鄉村產業振興集聚區蓄勢聚能,累計引進項目319個,完成投資357億元,帶動就業3.7萬人;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格局,累計創建13個國家級和12個省級知名農產品品牌,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30個。
村級層面,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區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717家,登記注冊家庭農場3503家,其中區級以上(含區級)示范場58家,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實現有機銜接。
此外,新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山海田園資源優勢轉換為鄉村振興發展動能,做優做精農文旅融合發展,構建形成“春觀群峰、夏游花海、秋嘗百果、冬享雪趣”全季鄉村旅游模式,打造了省級以上鄉村旅游品牌105個,獲評“全國區域特色美麗茶鄉”“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在西海岸新區的鄉村振興實踐中,黨建工作與社會發展形成了雙輪驅動的良好格局。近年來,新區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常態化開展“頭雁爭先”擂臺比武活動,創新黨組織領辦“德育鄉村”治理模式,并建立“1+5+N”開放性德育指標評價體系,實現了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的有機融合。
圍繞農村“人、地、房、錢”四大要素,新區聚焦“農地托管服務、農民就近就業、農房多元盤活、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四大內容,集成開展“三社一司”綜合改革。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新區探索建立了黨組織、村集體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村民與村集體的雙增收。
2023年,西海岸新區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5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191元,同比增長7.2%,相比2014年翻了近一番。
風起揚帆正當時,躍馬揚鞭啟新程。西海岸新區將繼續錨定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目標,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打頭陣、當先鋒,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
蹲點點位:楊家山里鄉村振興示范片區
昔日窮山溝蝶變“聚寶盆”
群山環抱、綠樹映掩、山花爛漫、溪流涓涓,古色古香的村落讓人流連忘返,這是鐵山街道楊家山里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如今的真實寫照。誰能想到,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窮山溝。近年來,楊家山里片區秉持“原山原水原生態,原汁原味原生活”理念,因地制宜發展文化休閑旅游產業,把古村落變成游客流連忘返的“網紅村”,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5月初,甘甜的櫻桃掛滿了枝頭,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楊家山里的村道上,小汽車排起了長隊。田園會客廳是大多游客來到楊家山里的第一站,田園會客廳的吧臺內,工作人員楊美娟正嫻熟地為游客制作拿鐵咖啡。“我現在已經學會了插花、制作果醬等手藝,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工資,真的很開心。”楊美娟告訴記者,村里越來越美,鄉村游越來越火,回鄉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
“田園會客廳是多功能復合體驗空間,既能展示和售賣本地優選農產品與特色文創,又能提供鄉村研學休閑和當地特色餐飲。”青島融源楊家山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苗苗介紹,“我們堅持運營優先,做到每月有活動、每周有驚喜、每天有變化,讓游客與鄉村深度互動,讓大家來了不會失望、走了還有念想。”
大量游客的到來,讓楊家山里經營農家宴的村民們忙個不停。“今年的生意一直很好,平常一天有十桌左右,周末假日有二十來桌,根本閑不下來。”大下莊村一上居農家宴負責人楊彭對記者說。
“自電視劇《溫暖的味道》播出后,我們村的名氣越來越大,發展成了影視文化基地,很多劇組、游客慕名而來。”在后石溝村經營民宿的劉潤滿說,“本來我是在城里打工,后來聽說村里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就回家把自家院子翻修了,也學著做起了民宿。這幾年,客流量成倍增長,干民宿比在城里打工掙得還多。”
“我們將繼續按照生態優先、紅色傳承、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徑,持續豐富‘觀景、采摘、民宿、農家宴、土特產銷售’的全業態鏈條,結合鄉村旅游節、田園生活節、賞櫻節等節慶活動,全面打響‘楊家山里 原山原水’全季全域旅游品牌。”鐵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葛寶華說。
蹲點點位:青島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
“讓西海岸的糧倉更加殷實”
今年3月,位于大場鎮的青島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用上了濰柴雷沃生產的CVT無人駕駛拖拉機。此時正是春玉米種植的翻地時間,這臺“大家伙”有了一展身手的好機會。
“我這有5萬多畝地,由著它跑!”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永戰笑著說。地頭上聚集著上百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周邊農機手以及合作社的負責人,聽說老姜這又引進了新機器,他們便來一睹無人駕駛拖拉機的“芳容”。
從最開始開著手扶拖拉機幫助周邊鄉親耕地,到用無人機飛防、收割機收割莊稼,再到如今的無人駕駛拖拉機,姜永戰一直帶領合作社走在機械化種植的最前沿。
姜永戰是一名優秀的農機手,從耕田到播種、收割,再到農機的維修保養都很在行。2008年,對“單打獨斗”感到吃力的姜永戰帶領26名成員成立了合作社。在他帶領下青島勤耕農機合作社屢獲國家、省、市先進稱號,在當地給農機手樹立了榜樣,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合作社成立以后,姜永戰帶領大家積極承擔新區“一噴三防”、深耕深松農機作業、小麥玉米社會化服務等項目,為周邊百姓進行綠色防控農機作業6.5萬畝,節本增效160萬元。合作社逐漸發展成福田、東方紅、煙臺東汽、魯耕、迪馬、柳林和大華等10多個知名農機品牌的售后服務站,并逐步將服務范圍向大場、海青、大村等鄉鎮和諸城、五蓮、日照等地延伸。
合作社成立之初,姜永戰就定下了“創新立社”的經營理念。2017年開始,他便帶領社員們多處考察學習,參與實踐操作,經過多次改進,最終研制出液壓翻轉犁、起壟機,成功申請專利并注冊(耕耘牌)商標。憑著過硬的服務質量和優異的管理,合作社贏得了農機企業和農戶的認可,姜永戰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農機大戶。
“這兩年區里搞‘三社一司’改革,土地托管水平越來越高,更有利于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經營。”姜永戰說,今后將繼續抓好技術改造,積極推廣農機新機具和新技術,更好地改進機械性能,不斷拓展合作社的服務范圍,讓西海岸的“糧倉”更加殷實。
蹲點點位:大村鎮食用菌產業園
朵朵小菌菇撐起“共富傘”
一朵菌菇致富,一個產業興村。在大村鎮食用菌產業園樓宇工廠化基地里,一朵朵盛開的菌菇“上了樓”,為村集體和農戶增收撐起了“共富傘”。這是全國首個多層樓宇食用菌工廠化栽培項目,也是大村鎮鄉村振興重點產業項目之一。
帶領村民將菌菇產業做大做強的是退役軍人宋江富。他在退伍后一步步創立了青島綠色家園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并逐漸搭建起“食用菌-養殖-生物肥-種植-深加工-交易中心”的循環農業產業鏈。
2012年,剛試水食用菌項目的宋江富也想不到能鼓搗出一個循環農業的產業鏈條。“那時候還沒聽說過循環農業這個概念。項目落地時,我們還是西海岸新區第一個工廠化食用菌栽培項目,投產運營后的效益很好,就是廢菌包的處理成了一個難題。”宋江富回憶說,當時公司承包了一片荒山,專門用來存放廢菌包。
日積月累之下,廢菌包堆積如山。“怎樣才能夠有效處理這些廢菌包?”帶著這個問題,宋江富拜訪了多家高校,帶著樣品去檢測,尋求解決之道。“廢菌包里面的一部分廢棄物可以作為肉牛養殖的精料,菌包還能用來做養牛的生物發酵床,在去除臭味的同時,還能保溫、除菌,改善肉牛的養殖環境。”有專家這樣告訴宋江富,他一下子就來了精神。2014年,宋江富投資建設了占地100畝的肉牛養殖場,養牛場每年大概能提供2000噸到4000噸糞肥原料,他又琢磨著建高效種植園,讓有機肥物盡其用。
就這樣,宋江富搭建的循環農業園區初具規模。公司建立起“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每年為周邊食用菌栽培戶低價提供優質菌棒1000萬棒,帶動養殖戶養牛800-1000頭,低價供應周邊種植戶高品質有機肥料8000噸,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綠色大田3000多畝;有效帶動周邊3000余農戶參與循環農業,為周邊群眾提供了400個就業崗位,平均每戶每年增收3萬多元。
如今,宋江富又把“食用菌樓宇種植技術”從理想變為現實,一步步擴大并完善著自己的“食用菌王國”。“一個人富不是富,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才是最終目的。我還要繼續探尋發展新思路,用新技術新手段助力新區農業現代化,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宋江富說。
希望的田野 奮進的力量
一座座新居亮麗多彩,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個個項目生機勃勃,一張張笑臉盡情綻放……在西海岸這片沃土上,一幅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鋪展。
近年來,西海岸新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輝煌十載,如今的西海岸處處都是“希望的田野”,釋放著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昔日窮山溝搖身一變成為熱門旅游打卡地,優秀農機手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退伍軍人從無到有搭建起循環農業園區……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振興故事,各具特色的經驗不斷涌現,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西海岸步履鏗鏘。
砥礪奮進的西海岸新區,不斷凝聚推進鄉村振興的奮進力量,使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愿景一步步照進現實。展望未來,新區將繼續立足城鄉共生、關系緊密的典型特征,致力于打造美麗宜居城鄉融合發展共同體,全域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在千里沃野譜寫出嶄新華章。